小敏向朋友取經:「你怎麼教育的孩子啊?感覺你們家孩子又乖又聽話。我家孩子太調皮,沒有一刻閑著的時候。家裡每天都是烏煙瘴氣的,剛收拾好的房間,他瞬間扔的玩具到處都是,真是好煩他!」
朋友笑了:「我還嫌我家孩子太安靜呢,一點不活潑太內向。每次出門都不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也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我還發愁呢」。小敏聽完,哈哈一笑:「原來各有各的煩惱啊,都覺得別人家孩子好。」
這樣的場景,很多媽媽都很有感觸,似乎我們總會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好。我們總會不自覺的去給孩子貼標籤、分類,著急給孩子去糾正。比如,內向,外向,太調皮,任性,不懂分寸,不愛說話,太嘮叨,沒耐心,粗心……其實,世界上的孩子,只有兩類:被父母接受的和不被父母接受的。無論孩子是太調皮還是太內向,只要他是被這個父母接納的。他都會慢慢地,飽滿的成長起來。像一朵小花一樣,慢慢綻放自己的精彩。央視有一部紀錄片《零零後》,這部紀錄片前段時間在央視播出過。它跟蹤拍攝 12 年,記錄了幾個零零後的孩子,從同一個幼兒園出發,一路走進小學、中學的成長曆程。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孩子,我們可以一起了解下他們的成長:1.有探索精神,但是不被媽媽接納的孩子紀錄片里有一個男孩,叫錫坤。小時候,他是一個充滿探索精神的孩子,經常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在幼兒園裡翻箱倒櫃,做各種小實驗。在面對攝像機鏡頭的時候,也是一個毫無怯意的自在孩子。
他的媽媽是一個非常愛兒子、也非常努力的媽媽。她儘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把孩子送到尊重天性的私立幼兒園,為此舉家搬遷到幼兒園旁邊。搬家後爸爸擠地鐵上班太遠了,但是全家沒有放棄,最後採取的解決方法是和爸爸分開住了好幾年。小學開始,媽媽索性辭職,專心在家陪孩子學習。她還努力學習各種科學育兒知識:為了堅持母乳餵養,每天都奔波在幼兒園和單位之間;為了保護孩子的探索精神,錫坤在家玩火弄得廚房一塌糊塗,她都不責怪半句,默默幫兒子打掃戰場。但她很愛孩子,卻無法接納孩子。就像錫坤非常喜歡科學實驗課,但是媽媽覺得上科學實驗課培養不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強行給兒子報了一個語言培訓班。錫坤對這個沒興趣、也不擅長,成了班上最差的孩子,在班上他沮喪、自卑。後來,錫坤迷上了魔術,他又一次找到了讓自己熱愛和有信心的東西,但媽媽又一次否定了孩子的愛好,只因為她覺得:魔術是養不了家的。就這樣,那個敢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錫坤變得越來越畏縮、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
2.在大家眼裡不合群,卻被爸爸媽媽接納的孩子在同一個幼兒園裡長大的一一,和錫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是一個完全不合群的孩子:一個人玩、一個人發獃、一個人睡覺,甚至每天都要等其他孩子吃完飯,她才一個人慢悠悠地吃。一個人的時候,她能找到很多有趣的事做,平靜但是開心。一一的爸媽接受了女兒的性格,覺得這樣也很正常。所以當攝像師問她為什麼總是一個人玩的時候,不到3歲的孩子,篤定地說:我喜歡一個人玩,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2016 年,一一 13 歲,她交到了一些朋友,但她仍然是一個安靜、不太善於跟人打交道的姑娘。去幼兒園做義工的時候,她不太會跟孩子們做遊戲,就坐在一旁幫孩子們縫娃娃。一一的爸媽聽說幼兒園裡只有一個小朋友喜歡跟女兒這個義工老師玩,反應是:那也很好啊,就相當於一個小夥伴唄。這樣長大的一一,不試圖去改變、討好別人,而是肯定自己、愛自己。她說: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很重要,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錫坤和一一的成長經歷,讓我們看到被父母接納和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成長會有多大的不同。我們希望孩子的樣子,也許並不是他本來的樣子。只有當我們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在他成長的路上給予他支持,理解和適當的引導,他才能成長的更陽光,健康。
我是你的藥師朋友洪姨,寫文不易,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關注後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被父母接納和不被接納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小敏向朋友取經:「你怎麼教育的孩子啊?感覺你們家孩子又乖又聽話。我家孩子太調皮,沒有一刻閑著的時候。家裡每天都是烏煙瘴氣的,剛收拾好的房間,他瞬間扔的玩具到處都是,真是好煩他!」
朋友笑了:「我還嫌我家孩子太安靜呢,一點不活潑太內向。每次出門都不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也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我還發愁呢」。小敏聽完,哈哈一笑:「原來各有各的煩惱啊,都覺得別人家孩子好。」
這樣的場景,很多媽媽都很有感觸,似乎我們總會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好。我們總會不自覺的去給孩子貼標籤、分類,著急給孩子去糾正。比如,內向,外向,太調皮,任性,不懂分寸,不愛說話,太嘮叨,沒耐心,粗心……
其實,世界上的孩子,只有兩類:被父母接受的和不被父母接受的。
無論孩子是太調皮還是太內向,只要他是被這個父母接納的。他都會慢慢地,飽滿的成長起來。像一朵小花一樣,慢慢綻放自己的精彩。
央視有一部紀錄片《零零後》,這部紀錄片前段時間在央視播出過。它跟蹤拍攝 12 年,記錄了幾個零零後的孩子,從同一個幼兒園出發,一路走進小學、中學的成長曆程。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孩子,我們可以一起了解下他們的成長:
1.有探索精神,但是不被媽媽接納的孩子紀錄片里有一個男孩,叫錫坤。小時候,他是一個充滿探索精神的孩子,經常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在幼兒園裡翻箱倒櫃,做各種小實驗。在面對攝像機鏡頭的時候,也是一個毫無怯意的自在孩子。
他的媽媽是一個非常愛兒子、也非常努力的媽媽。她儘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把孩子送到尊重天性的私立幼兒園,為此舉家搬遷到幼兒園旁邊。
搬家後爸爸擠地鐵上班太遠了,但是全家沒有放棄,最後採取的解決方法是和爸爸分開住了好幾年。小學開始,媽媽索性辭職,專心在家陪孩子學習。
她還努力學習各種科學育兒知識:為了堅持母乳餵養,每天都奔波在幼兒園和單位之間;為了保護孩子的探索精神,錫坤在家玩火弄得廚房一塌糊塗,她都不責怪半句,默默幫兒子打掃戰場。
但她很愛孩子,卻無法接納孩子。就像錫坤非常喜歡科學實驗課,但是媽媽覺得上科學實驗課培養不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強行給兒子報了一個語言培訓班。錫坤對這個沒興趣、也不擅長,成了班上最差的孩子,在班上他沮喪、自卑。
後來,錫坤迷上了魔術,他又一次找到了讓自己熱愛和有信心的東西,但媽媽又一次否定了孩子的愛好,只因為她覺得:魔術是養不了家的。
就這樣,那個敢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錫坤變得越來越畏縮、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
2.在大家眼裡不合群,卻被爸爸媽媽接納的孩子在同一個幼兒園裡長大的一一,和錫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是一個完全不合群的孩子:一個人玩、一個人發獃、一個人睡覺,甚至每天都要等其他孩子吃完飯,她才一個人慢悠悠地吃。
一個人的時候,她能找到很多有趣的事做,平靜但是開心。一一的爸媽接受了女兒的性格,覺得這樣也很正常。
所以當攝像師問她為什麼總是一個人玩的時候,不到3歲的孩子,篤定地說:我喜歡一個人玩,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2016 年,一一 13 歲,她交到了一些朋友,但她仍然是一個安靜、不太善於跟人打交道的姑娘。去幼兒園做義工的時候,她不太會跟孩子們做遊戲,就坐在一旁幫孩子們縫娃娃。
一一的爸媽聽說幼兒園裡只有一個小朋友喜歡跟女兒這個義工老師玩,反應是:那也很好啊,就相當於一個小夥伴唄。
這樣長大的一一,不試圖去改變、討好別人,而是肯定自己、愛自己。她說: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很重要,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
錫坤和一一的成長經歷,讓我們看到被父母接納和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成長會有多大的不同。
我們希望孩子的樣子,也許並不是他本來的樣子。只有當我們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在他成長的路上給予他支持,理解和適當的引導,他才能成長的更陽光,健康。
我是你的藥師朋友洪姨,寫文不易,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關注後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